图片展示
图片展示

红色教育

Red  Education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 

河北红色征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

 

固话:0311-67506788

手机:15532432625

邮箱:xbpgbpx@163.com

 

 

 

 

河北清苑:“地下长城”出奇兵

作者: 刘澜 李淑玲 姜玉林 浏览: 发表时间:2020-09-04 15:52:29 来源:保定日报

庄严肃穆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。罗大庆 摄

       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的清苑区有个名为冉庄的小村庄。秋初,暑气犹存,正午的阳光下,村里尤显静谧。

      岁月流逝,这里仍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样子——黄土路、黑板门、灰砖墙、朴素的农家院。十字街头,标志性的古槐和挂在上面的大铁钟饱经沧桑,在风雨中度过了无数个春秋。

多少年前,这里曾“埋伏下神兵千百万”;战火纷飞,这里是中华民族以弱胜强伟大创举的典范。

      无山无水、无险可依,是什么让日本侵略者“宁绕黑风口,不从冉庄走”?原来,尘埃轻舞的地面下,有一条历经了抗日战火洗礼的“地下长城”,而今雄风犹存。

铁蹄践踏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起斗争

       1931年,日军发动“九一八”事变,短短4个月侵占了东北三省。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日本侵略者大规模增兵。当年9月24日,保定沦陷。

苍天垂泪。疯狂的侵略者在全国实行残暴的“杀光、烧光、抢光”三光政策,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骇人听闻的惨案。在清苑,包括齐贤庄、南蛮营、南闫庄、冉庄等村庄,日军共制造惨案13起,杀害革命志士和无辜百姓300余人。此外,还有其他村庄的350余名群众遭日军残杀。

      1938年,党派干部来到冉庄,深入群众宣传抗日,先后吸收了张森林等7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同年冬天成立党小组,继而建立党支部,张森林任***任党支部书记,并组织起农、工、青、妇抗日救国会及人民武装委员会。

在党的领导下,冉庄群众积极参军参战,踊跃支前,即便是妇女和孩子也不示弱。儿童团队员站岗放哨;妇女们种棉花、纺线、织布、缝军衣、做军鞋,冒着生命危险,身背公粮袋穿越京汉铁路敌人的封锁线,把军粮送到太行山区人民子弟兵手中。

没有地道之前,每到夏秋季节,百姓总是利用青纱帐藏身,秋后青纱帐一倒,人们只能另想办法。

       对于冉庄村的百姓来说,1939年7月31日这***仿佛一场噩梦。凌晨,敌人包围了村庄,手里的刀枪寒光闪闪。他们驱赶村民到南大桥三官庙前集中训话,妄图抓捕抗日干部。这***,侵略者杀害了冉庄村民13人,打伤致残11人,抓走11人,烧毁民房700多间,抢走财物上百车。火光冲天,烟雾遮天蔽日,世世代代繁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无辜百姓惨遭大难。

惨案发生后,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闻讯策马飞奔冉庄,目睹惨状,不禁掉下泪来。随后,他带来大批救济粮款,激励乡亲们重建家园,抗战到底。冉庄人民同仇敌忾,军民的聪明才智被彻底激发。

地下长城 战斗中有守有攻宛如神兵天降

       1945年、1944年……沿着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地道入口向下走,思绪被墙上的年代浮雕带向早已逝去的远方,眼前仿佛一条昏暗、深邃、神秘的时空隧道,带着战火硝烟的味道扑面而来。

怀着敬畏的心情,低头弯腰小心前行,一阵凉意袭来。脚踩坑洼不平的路,手扶潮湿阴冷的墙,在昏黄灯光的指引下摸索向前,储粮室、兵工厂、指挥室、作战室、休息室映入眼帘,历史的画面渐渐浮现……

鬼子一来,大槐树上钟声顿时响起。全村男女老少,有的从墙壁、牲口槽、炕头、锅台等各种隐蔽的入口躲进地道;有的则变身勇猛的战士,或冲上高房,或隐身地堡。枪声四起,子弹在空中簌簌作响,土雷在敌人身边四处开花,土攻势打得洋枪炮晕头转向,落花流水。

      “刚开始人们只是挖地洞,为的是敌人来了有个地方藏。”说这话的人是李恒彪,他是***一位健在的冉庄民兵,93岁高龄的他身体硬朗,声如洪钟,当年事也记得清清楚楚,“只一个进出口,敌人一堵一个准,后来就留两个洞口,一进一出。慢慢地,大家把地洞挖长、打通,自然就连成地道了。”

       李老说:“***初直着打竖井,用辘轳一桶桶往上提土,方法不对路,进度太慢。后来斜着向下打,边挖边把土一点点垫在地面上,两头一块儿干,速度一下就快了。”

正如李老所讲,资料显示,***初的地洞为单洞口,俗称“蛤蟆蹲”,在一次次的教训中,逐步改为双洞口、多洞口,再加宽加长,***终形成地道。据了解,地道一般宽0.7-0.8米,高约1-1.5米,上距地面2米多。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,顺延东、西、南、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,再延伸出24条支线,形成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,户户相连、村村相通。“地下迷宫”设施十分巧妙,有指挥部、储粮室、兵工厂、双层地道、翻眼等,军用地道还设有卡口、翻板陷阱、双身洞、掩身洞等。一旦敌人硬闯,正好可以  “关起门来打狗,堵住笼子抓鸡”。不仅如此,地道里的防御设施还能把烟和毒气抵挡在外。

      1944年9月,杨成武任冀中军区司令员。1945年5月,他写作《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》一书,进一步对地道战加以肯定和推广。他指出,地道既适合隐蔽,又适进攻,这才是完善的战斗地道。这样的地道,同敌人斗争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,发挥更大的威力,也只有这种地道才能成为敌人无法制服的村落要塞。

      凭借这种优势,冉庄人民在抗战中,配合部队对敌作战157次,歼敌2100余名,曾荣获“地道战模范村”的光荣称号。

      李老嘿嘿一笑:“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,周围几个炮楼里的鬼子集中兵力,曾经一周3次来打冉庄,一门心思就想把民兵挖出来看看到底啥样儿!”

 代代相传 它是心中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

       张森林、李九德、李连瑞、任殿奎、张金宝、李贵、李春来……纪念馆墙壁上镌刻着30多位冉庄烈土的名字。他们,用鲜血、生命和辉煌的战绩守护着这片家乡热土。

       缅怀先烈,教育今人。展厅珍藏有革命文物500多件,并配有大量照片、图表、雕塑、绘画创作,利用丰富的陈展手法以及互动模拟射击、三维图像、光电感应等技术,让展览更形象逼真,更具参与性。同时,纪念馆还连通了展厅和村内的地道网,游客可直接从馆内进入地道参观。

古槐和铁钟早已成为冉庄的标志。罗大庆 摄

       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长周明慧介绍说,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都达100万人次以上。其中,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以集体参观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占参观总量的60%。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、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、中国地质大学等80多所大中专院校还将纪念馆确定为定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       多少年来,无论大江南北,抑或世界各地,来冉庄参观的游客不计其数,其中就包括一位特殊的来客。

      1987年8月6日,一辆灰色轿车驶入纪念馆。一位老人从车上下来,紧锁眉头、面带愧疚地对前来接待的工作人员说:“我是向中国人民请罪来了!我早就想到中国来,但一直没有勇气,一想到过去,就觉得有愧于中国人民……”他,叫浅尾公平,那年已经79岁。1939年,浅尾公平随部队来到中国,驻扎在黑风口。战争过去多年,他始终无法平复内心的罪恶感。

      回国后的第二年,他给纪念馆寄来一封信:“有时与战时的战友一起谈论昔日的事情时,很多人说在冉庄常打败仗,在我的记忆中,也似乎觉得那是冉庄。”

      纪念馆里有这样一段话——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。中华民族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,经历了多少坎坷,创造了多少奇迹,要让后代牢记,我们要不忘初心,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。

      李思璇和姜梓超是纪念馆选拔出的“小小讲解员”,他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,或来到纪念馆,或走入机关单位、居民社区参加宣传活动。“要是以后出去上大学、参加工作,我们一定会把家乡的故事讲给身边的朋友们听。”

      返程,宽阔的旅游大道上,车一路飞驰。路旁行道树高矮错落,阳光下生机盎然。多少年过去,冉庄深埋于地下的蜿蜒“长城”,永远是代代流传的历史记忆;多少年过去,战争的硝烟早已飘散,昔日的战场已变身新时代的美丽家园。


河北红色征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     主营:西柏坡干部培训,河北红色教育培训,西柏坡党员培训,西柏坡党性培训,西柏坡红色教育
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胜利南街118号塔坛国际商贸城11号写字楼1802室

 

©2017   河北红色征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  版权所有     冀ICP备19035089号       技术支持:河北胜者唯科技有限公司 
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